二十九、 當代新興宗教的思潮

近幾十年,肯定世界與否定世界的宗教(與其他較不容易納入廣義二元論的宗教)數量上都有成長。否定世界的宗教反對它們眼中西方社會日漸增長的物質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因此崛起。有些取向借自基督教的禁慾傳統,另一些和環境議題有些許聯繫,更有一些和1960年代發跡的「嬉皮」文化一樣,來自相同的時代氛圍。相反地,肯定世界的宗教取向無論是和當代的世俗文化,還是二十世紀明顯轉向的基督教,則展現出強烈的連貫性。基督教前幾世紀的思考主軸一直是來世(afterlife),而當宗教的關懷從來世中移開,新興宗教運動也逐步著重救贖就在此生此世的想法。提升生活、追求幸福、實現人類潛能變成可敬且廣為贊同的目標,所以新興宗教會支持這些並不意外。而充滿匱乏、自然災害、飢荒、技術低落的世界則和宗教禁慾主義的倫理觀一致。它符合生產者社會的需求,在這裡,高勞動、低所得必須接受,滿足也必須暫緩(往往要等到假設的來世),為的是累積資本。但在消費導向的社會,科技使人們想要感受財富和利益的期望提高,禁慾觀的世界與靠消費、追求娛樂及物質安康帶動人們拼經濟的需求背道而馳。正如基督教傳統的禁慾主義變得過時,新形態的宗教靈性取向也逐漸反映出新的社會思潮。享樂主義的價值觀在世俗社會蔚為當代風潮,甚至逐漸反映在主流宗教上。之後是樂觀主義和強調無限制的財富,其鼓吹者在主流外的有基督教科學會,在主要宗派內,以正向思考為宣傳的則有新教徒羅曼.文森特.皮爾(Norman Vincent Peale)、天主教的富頓.殊恩主教(Monsignor Fulton Sheen)和猶太拉比的約書亞.李普曼(Rabbi Joshua Liebman)。近幾十年的成功神學(Prosperity Theology)可說是基督徒能夠從宗教祈禱中獲得利益的合法化。當社會不再倡導曾經是基督教教義核心主題的負罪(sin-laden)神學,運用心理學技術增強自我控制、自覺、自我改善、提升生活、更充實的靈性富足的能力已成為許多宗教運動中整體內涵的一部分。

三十、 宗教與道德
下載白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