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信仰與實踐內在的一致性

我們也逐漸明白,宗教的內在不會永遠一致。即使是相對小型的部落社會,往往還是有相當複雜的儀式和神話,無法形成一套前後相符、內在統一、連貫的體系。當一個社會的經驗接觸到鄰近或遷入的民眾,宗教會歷經改變,然後神話與儀式裡都會加油添醋。不同的儀式和信仰會依附在不同的情況與適時的需求上(例如:祈雨;保障農作物、動物以及女性的多產;提供保護;結盟;為不同年齡族群舉行的入會儀式等等)。這些活動全都指向超自然力量(不管如何定義),而且學者們會認定為宗教活動。在技術的層面,愈先進的社會,其宗教信仰與實踐的規範,一般來說,就愈複雜縝密,其所展現的內在統一性與穩固性也較高,但即使是在先進的社會體系裡,依舊有多樣性的元素。世界上任何偉大宗教的超自然信仰裡,沒有神學系統或綱要解釋是完全符合內部一致的,總有未解釋的殘留與懸而未決的矛盾。如果不是全部,也在大部分的社會裡看到普通百姓之間殘存著前期的宗教傾向,如:民間的宗教元素。取代掉的宗教體系往往在接替它們的宗教裡留下了沉積物。是以,羅馬帝國為祈禱獻祭所做的準備工作與為神廟遊行所做的安排,這些典型的異教徒崇拜行為在基督教的活動中找到了住所,正如同許多早期的中東神話也反映在基督教的教義當中。羅馬時期的異教徒神祇微調成基督教的聖人,而相似的過程也發生在晚近的拉丁美洲。除了留在民間信仰裡的這些外來元素,所有主要宗教的經書也顯現出內在的矛盾與不一致。宗教的本質往往具有模糊性:宗教的語言無意標榜客觀科學;它不是狹隘的認知,而是追求詩意、激發共鳴、時而感性。這樣的語言往往能取字面、寓意、象徵上的意義而一再重新詮釋,由此產生不同的回應。當宗教專家企圖平衡宗教名言與事實證據時,這些語言和其他來源尤其會引起學者的分歧,有時,這些學者支持相反的詮釋架構與解經原則;這些不時吸收不同傳統的架構與原則,甚至是在廣泛認知的正統信仰裡面。於是,這些問題構成宗教多元化的來源之一:另外則來自蓄意的反對。

八、 異議的發生
下載白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