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於美國明尼蘇達州摩爾海德(Moorhead)的康考迪亞學院(Concordia College)以優等(cum laude)成績取得哲學與政治學學士學位(1964年)。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哈佛大學神學院以優等成績取得神學學士學位(1967年)。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大學聖米迦勒學院(University of St. Michael’s College)基督教思想研究所(Institute of Christian Thought)取得特殊宗教研究碩士學位(1972年),以特優(distinction)成績取得該科目之博士學位(1976年)。我的博士論文題目為「強納森.愛德華茲的歷史與末世論:對海默特論點的批判」(“History and Eschatology in Jonathan Edwards: A Critique of the Heimert Thesis”)。
本人曾任教於明尼蘇達州摩爾海德的康考迪亞學院(1966年夏季)、安大略省滑鐵盧的滑鐵盧勞里埃大學(Waterloo Lutheran University)(1967–1969年)、安大略省的溫莎大學(1972、1973年夏季)、安大略省多倫多大學分部(1972年),並於1973年至今任教於安大略省滑鐵盧大學瑞尼森學院。我在安大略省滑鐵盧大學瑞尼森學院擔任宗教文化學教授,也是該學院社會發展研究學系助理教授。我從1982年開始擔任滑鐵盧大學與貴湖大學的宗教改革歷史聯盟兼任教師。我曾擔任滑鐵盧大學宗教研究學系主任(1987年至1993年),目前任職於該系所碩士部門。
我也曾在下述教育機構擔任訪問學者,包括英國劍橋大學(1980年)、印度新德里伊斯蘭印度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Islamic Studies)(1986年)、印度馬德拉斯菊大學薩瓦帕利.拉達克里希南博士高等研究院(Dr. S. Radhakrishnan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的哲學所(1987年)、印度新德里哈姆達德大學(Hamdard University)(1993年)、肯亞的奈洛比大學(Nairobi University)(1994年)。我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歐洲的許多大學做過學術演講。
我寫過四本宗教研究書籍:包括《致有關人士:貧窮、人道、共同體》(To Whom It May Concern: Poverty, Humanity, Community)(費城,1969年)、《食物不均的破世界》(A World Broken By Unshared Bread)(日內瓦,1970年)、《宗教新解》(Religion in a New Key)(新德里,1992年)、《愛德華茲語言裡的時間、自我與社會》(Jonathan Edwards’ Grammar of Time, Self, and Society)(紐約路易斯頓,1993年)。我也(單獨或共同)編纂超過十二冊宗教系列叢書,有《探索統一神學》(Exploring Unification Theology)(紐約,1978年)、《上帝:當代論點》(God: The Contemporary Discussion)(紐約,1982年)、《宗教社會面面觀》(The Many Faces of Religion and Society)(紐約,1985年)、《尤金.羅森斯托克-胡絮:生平與思想研究》(Eugen Rosenstock-Huessy: Studies in His Life and Thought)(紐約路易斯頓,1986年)、《宗教對話:眾聲喧嘩新疆界》(Interreligious Dialogue: Voices for a New Frontier)(紐約,1989年),以及《多元、寬容、對話》(Pluralism, Tolerance, and Dialogue)(滑鐵盧,1989年)。 我和朵莉絲.雅克博許(Doris Jakobsh)共同編寫《加拿大跨信仰指南》(A Canadian Interfaith Directory)(滑鐵盧,1993年)。我出版四十餘篇學術論文,包括:「格蘭特悼詞裡的信仰與歷史」(“Faith and History in Grant’s Lament”)、「媒體倫理學」(“Media Ethics”)、「電影、宗教、流行文化」(“Cinema, Religion, and Popular Culture”)、「罪惡與社會」(“Sin and Society)、「哲學的慰藉」(“The 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新興宗教:問題與疑慮」(“New Religions: Issues and Questions”)、「用心靈看社會」(“Towards a Grammar of the Spirit in Society”)、「宗教對話與理解」(“Interreligious Dialogue and Understanding”)、「基督的目的:回歸三位一體論」(“The Purposes of Christ: Towards the Recovery of a Trinitarian Perspective”)、「從『否定』到『回歸』或『神學本體論未來』是否應回歸超驗/超感?」(“From ‘De’ to ‘Re’ or Does the ‘Future of Ontotheology’ Require the Recovery of the Experience/Sense of Transcendence?”)、「印度大壺節:復活的慶典」(“The Kumbha Mela: A Festival of Renewal”),以及「傾聽星語:宗教本體論」(“To Hear the Stars Speak: Ontology in the Study of Religion”)。我的出版品遍及宗教與文化領域,可細分如下:一、神學與倫理學,二、北美宗教,三、新興宗教運動,四、宗教對話。
我教授宗教學已逾二十五載。並定期在滑鐵盧大學瑞尼森學院教授宗教探索、宗教研究、基督教思想歷史、宗教交會與對話等課程,我用宗教學術研究常見的比較、歷史、社會學等途徑教學。我偶爾也教授宗教與政治、宗教與文學、宗教與電影課程,也做過教派、異端邪說,以及新興宗教運動方面的演講。我也教過研究所課程,基督教與世界宗教。
我長期是加拿大宗教研究學會(Canadian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n)、美國宗教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加拿大神學學會(Canadian Theological Society)、高等教育價值學會(Society for Values in Higher Education)、皇家亞洲學會(Royal Asiatic Society)、佛教與基督教研究學會(Society for Buddhist Christian Studies)的長期會員。我曾在世界宗教會議(Assembly of the World’s Religions)等重要國際與跨宗教會議中擔任顧問一職(1985、1990、1992年)。
身為宗教文化學者,我從1970年代中期開始即長期投注新興宗教運動的研究。 我長期專注於瞭解這些新興運動的起源、信仰、與文化的關係。(深究起來,許多新興宗教其實不「新」,只不過是北美社會覺得陌生。)我也持續關注各公共領域對新興宗教運動的態度,對於它們有時歇斯底里的激烈反應亦頗感興味。我在加拿大、美國、印度和數個新興宗教團體做過大規模的實地調查工作。
關於山達基教會,我是在1970年代中旬首次聽到這個新興的宗教團體。之後在安大略的多倫多與基奇纳(Kitchener)接觸過山達基教會的成員。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我有機會參與山達基多次集會,席間教會成員與宗教學者聚首,對山達基的基本信仰與實踐做了討論。我曾與山達基美國與英國教會分支的成員會面。我也曾和教會成員就他們在山達基的經歷,以及教會對他們生活的影響做過深入的對談。至今我和加拿大教會的某些成員仍保持些微的聯繫。我曾拜訪位於基奇納與多倫多央街(Yonge Street)的山達基中心。我自1970年代中期拜讀過山達基教會許多重要書籍,包括:《戴尼提:現代心靈健康科學》、《志願牧師手冊》、《什麼是山達基?》、《山達基宗教》。 我也看過教會的出版品,內容針對藥物毒品濫用、心理健康實務、宗教自由等當今社會議題都做了回應。而宗教社會學者談論山達基教會的學術論文我也讀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