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印度教:數論派

印度教是一門內在高度多元的宗教。一般公認有六種古老而不同的哲學派別。其中的數論派(Sankhya)既不是一神論,也不是泛神論。數論派如同耆那教,認為原質(primordial matter)與個別靈魂都無法創造、也無法毀滅。通曉宇宙的真理、控制慾念,靈魂就能解脫。數論派的某些典籍裡,否認有人格化的至高之神,且不管在什麼情況下,神的任何概念都很多餘,同時有潛藏的自我矛盾,因為業力主宰人間事務,其作用能大到讓人來自行決定是否想要解脫。數論派有四個和佛教相似的目標:知苦,人必須從苦難中解脫;停止苦難;察覺苦難的原因(無法區別靈魂與物質);學習解脫之道,也就是修正道。數論派和其他派別一樣,也教導業力法則:輪迴是個人行為的結果,救贖則是輪迴循環的解脫。

數論派和其他派別一樣,也教導業力法則:輪迴是個人行為的結果,救贖則是輪迴循環的解脫。

數論派支持二元形式。不過不是基督教的善惡二元論,而是靈魂與物質的根本區別。這兩者都不是創造出來的,而是永恆的存在物。世界源於物質的演進。靈魂卻是恆常不變。靈魂受苦是因為受到物質的束縛,但這種束縛是一種假象。靈魂一旦察覺自己不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因其而生的世界就會消失,靈魂隨即得到解脫。依照數論派的理論,物質經歷成長、消解,而後靜止。物質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發展出智慧、個體性、理性、品格、意志,以及超越死亡、歷經轉世的原理。物質的有機體與靈魂結合,成為活體(living being)。唯有如此結合,意識才會產生:單獨的物質或單獨的靈魂都不會有意識。靈魂雖然是活性元素,但它本身不是會因為死亡而結束的生命,也不是會轉世的生命。靈魂雖然本身沒有動作、不會受苦,但它如同鏡射般反映出痛苦的發生。它不是智慧,而是無限、無慾的實體。靈魂無法盡數,而且每個都不同。靈魂的目的是要讓自己跳脫假象,從而脫離束縛。靈魂一旦解脫,其狀態等同於佛教中的涅槃。這種解脫,在生命結束之前可能發生,而解脫者的任務就是教導他人。死後可能完全解脫,毋須再受輪迴的威脅。

數論派不反對信仰民間神祇,但這些並不是它運行秩序的一部分,而是宇宙的知識產生救贖。如此說來,慾念的控制才是重點,而非道德行為。善行只能產生低層次的幸福。犧牲也沒多少效果。道德比知識的價值低、善行的層次也不高,這兩者明顯都和基督教的要求不同,亦呈現出宗教信仰的相異形式。倫理觀和儀式對整體的數論派來說,都不是那麼重要。在這點上,也明顯和基督教呈現強烈反差,基督教的倫理觀和儀式,儘管各宗派的程度不等,都是構成整個信仰與崇拜體系、至關重要的一部分。

十九、 宗教之間的多元化:多神信仰
下載白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