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山達基是一門宗教嗎?

現代學術界的宗教研究興起於19世紀和20世紀,必須和古典的神學區分開來。神學的工作是要說明特定族群(基督教徒、猶太教徒、回教徒、印度教徒等)的信仰──在西方通常指的是基督教信仰──宗教學術研究的重點則是能提供一套滿足所有宗教現象的科學描述與分析。是以,現代宗教研究的第一要務就是要把等同於基督教特性的宗教定義釋放出來。標準版字典的宗教定義仍反映出這種傾向,裡面通常把宗教和尤其是基督教與其他一神信仰的特性劃上等號。那些定義通常指出宗教唯一或主要的特徵就是「信仰一位至高之神(Supreme Being)」。但宗教學者知道,偉大而古老的宗教裡就沒有「信仰一位至高之神」這種道理。佛教是主要的例子,特別是在小乘佛教的形式裡,這種信仰毫無懸念地遭到排斥,耆那教也一樣,清楚地拒絕這種信仰。這些宗教的存在都超過2,000多年。除此之外,東方的儒家傳統盡量不談超驗經驗而更著重人際關係。再者,印度教裡的眾神男女都有,不是只有單一的「至高之神」。而且,西方一神信仰中的神祕傳統最常批判的就是把上帝看成「至高之神」、堅持上帝的真實性(Reality of God)超越這種概念。既然這樣,做出一個跨歷史、能涵蓋人類不同宗教傳統的宗教定義或共識就來得格外重要。

於此同時,亦能認可人類的宗教傳統有其超越世俗的面向。只不過該面向或真實性的稱呼方式不同而已。基督徒努力「與上帝結合」、回教徒追求「服從阿拉」、佛教徒致力達到「內在的證悟或心靈的頓悟」、印度教徒多走向「永恆靈魂或自我」的實現、而耆那教徒努力打造的是「善念」。因此,近代宗教研究做出的宗教定義多少包含對「超越(a Beyond)」的認可,如此則足以涵蓋那些缺乏或擺明不接受單一「至高之神」的觀念,而以終極(Ultimate)概念來表達的宗教。雖說每種宗教都認定生命有其神聖的部分,卻並非每種宗教都視神聖為單一「至高之神」。

西方的基督新教或許格外著重信仰,視其為宗教的核心,不過其他基督及非基督信徒的派別則更重視實踐。例如佛教的重點在實踐:信徒所行的八正道(Eight-Fold Path)就是超脫苦難的法門。印度教信徒大半輩子都在實踐(勝王瑜伽)(rajyoga)或做功課(業瑜伽〔karmayoga〕),這就是臻於「終極」的完全大法。但是實踐不是只有靜坐、冥想或動作,也包含祈禱、道德操守、家庭關係、其他行為等等。每個宗教傳統多少都有一種完全依照其宗教理想所過的生活,並體現於實踐中。從而,在行為上遵守宗教法則給的理想和道德指引,可看作是理解何謂宗教的另一個面向。我們觀察到的宗教社群與傳統裡的實踐通常是儀式行為。

因此,現代宗教研究趨於認可宗教生活的另一面,也就是儀式的面向。典禮和儀式是宗教團體為了和生命的終極面向產生連結所組織而成的行為。中國有些傳統的典禮被當作維持宇宙秩序的要素,也是持續多天的盛大活動。不過像貴格會基督徒這類的宗教傳統並不重視儀式,但就算如此他們仍認為「靜默聚會(gathering in silence)」對團體不可或缺。儀式面向雖然會因不同傳統而有很大變化,甚至同一傳統內都會有差異 ── 像正統基督教的儀式相當華麗、門諾會(Mennonite)的聚眾處所行的儀式卻很簡單 ── 但這都是人類宗教生活的一個面向。

這些信仰、實踐、儀式的元素並非各自發光,而是宗教團體生活的總和,該團體也因而創造出獨有的生活方式文化。印度教教徒因此共享一套信仰、實踐、儀式,這有助於他們世俗與超世俗的生活方式。宗教一詞源自拉丁文religare,即「綑綁、約束」,在這裡有兩層意義。第一層是藉著宗教「綑綁、約束」了「人類與神」,第二層則是「綑綁、約束」共同在一個宗教團體裡的人。

正因為這些考量,現代宗教研究才會把宗教理解成由男性和女性組成的社群,受到一套信仰、實踐、行為、儀式法則的約束,也是透過這套法則,他們尋求人與神/聖生命的連結。然而重要的是要瞭解,這個宗教定義中的社群、信仰、實踐、行為、儀式、法則、神聖等等的每個面向都應看作(a)特定宗教傳統裡的專門用語,以及(b)相對較著重該宗教傳統的某些元素而非其他部分。所以例如,正統的猶太教相對道教或其他派別的猶太教,就比較看重宗教的「社群」面。同樣,猶太教中的神聖可理解為「超越實在(Transcendent Reality)」或者類似印度教派中的內在「自我」,就算這個自我還沒實現。但這些差異都不會減損宗教定義的有效性,只不過反映出當代宗教的學術解釋必須涵蓋宗教的多元現象。

有了前述的理解,我們才能提出山達基是不是宗教的問題。簡單的答案是:「沒錯,山達基是一門宗教。」若再用前述的理解來審視山達基的例子,答案就再清楚也不過了。

我們在山達基教會是否看到和人類生活意義與終極目標有關的一套獨特的宗教信仰? 就算再不熟悉山達基團體和它文獻的人都能得出肯定的答案。

山達基是「一門應用宗教哲學與技術,用來解決精神、生活、思考方面的問題」。……這些「精神、生活、思考方面的問題」並非永久不變的,而是可以克服的。

根據他們自己的文獻,山達基是「一門應用宗教哲學與技術,用來解決精神、生活、思考方面的問題」。山達基認為這些「精神、生活、思考方面的問題」並非永久不變的,而是可以克服的。那麼戰勝「精神、生活、思考方面的問題」對山達基而言,重點就在覺察和知識。而覺察和知識的重點又在希坦(thetan)和八大動力(Eight Dynamics)。為了指出山達基信仰的中心概念,以上每項皆須簡短的說明。

山達基認為,人是由不同的部分組成:即身體、心靈,以及希坦。山達基所謂的希坦類似基督教的靈魂、印度教的靈性。人生的問題部分來自於人類遺失了對真實本質的覺察。這在山達基指的是覺察自身就是希坦。而自身是希坦的覺察與知識又大大左右了個人的福祉與生存。人類要不常常把最深度的真實和身體或心靈搞混,要不就是把自己僅僅看作身體與/或心靈而已。但人類找回並認知自己的靈性本質才是山達基的重點,用山達基的話來說就是「每個人都是希坦」。作為希坦的人類「充滿靈性、永生不死、『簡直就無法毀滅』」。

人類或者受到「印痕(engrams)」的矇蔽,或者在希坦和身體與/或心靈的誤解中迷失,無法覺察自身即是希坦,所以宗教的主要任務就是去恢復個人的靈性。這很重要,因為「希坦是所有造物的源頭,也是生命本身」。那麼這樣的覺察就是實踐宗教之路的第一步,用山達基的術語來說就是引領人們成為清新者。山達基人相信,人類一旦覺察自己的真實本質並且覺察山達基所講的一組真實的同心圓(concentric circles of reality),他們就能自由自在、創意十足地穿越生命的八大動力。(參閱《什麼是山達基?》,1992年版)

山達基認為,生命基本要傳達的就是求生存,有八個層次,稱為八大動力。第一動力是求「自我」的生存,或說個體求生存的動力。第一動力位於一個更大的同心圓內,同心圓最外層是第八動力或稱無限(Infinity)。由於八大動力是山達基的主要概念,此處理應對每一項「動力」做簡短的說明。如前所述,動力始於個體的生存或「自我」,是自身的驅動力,藉此個體得以存活並進入第二動力,即山達基所說的「創造力」或「打造未來」,包括家庭以及子女的養育。第三動力是「團體的生存」,這樣的團體生命有自發性的社群、朋友、同伴、國家、種族等等。第四動力是「人類物種」或「透過人類並以全人類的形式追求生存的渴望」。第五動力是「生命形式」或「為所有生物而生存的渴望」。第六動力是「物質宇宙」。第七動力是「靈魂動力」或「為生命本身而生存」的渴望。第八動力是「以無限的形式求生存的渴望」,或他人口中的「至高之神或造物主」。「這些動力的知識能讓人更輕易地審視、瞭解生命的各個面向」(《什麼是山達基?》〔What is Scientology?〕,1992年版,頁149)。 用山達基的術語來說,就是唯有在整體生命,或是說穿越八大動力,方能展開宗教的旅程與功課。

我們尤其能在第八動力裡,看到山達基對「他人口中的」至高之神或造物主採取肯定的態度。只不過山達基用「無限」一詞來看「所有一切的完整性」(the allness of all)。而和其他傳統相同的是山達基不太談「無限」。傳統的神祕主義者在終極神祕前都會選擇保留,甚至不語。

山達基信仰中關於希坦、八大動力、事物的終極靈性本質和其他的宗教傳統類似。在山達基,宗教追尋比較像東方的悟道和覺知的過程,比較不像西方版本的宗教追尋、傾向於強調遵從神的意志。有些學者還認為山達基是一種「技術化佛教」(參閱F.弗林在J.費希特編纂的《美國主流教會之外》,紐約,1993年),其他學者則強調山達基和東方心靈發展訓練的相似之處。 不過他們信仰的八大動力,在靈魂追尋上帝旅程的中世紀版本中也能找到相似之處,而這段追尋之旅會在靈魂確認終極神祕,也就是上帝的時候告終。

這個問題和過程在佛教就是從無知到開悟的過程,而在基督教是從有罪到獲救的過程,在山達基則是從「待清新者」到「清新者」與朝向更高階的過程。這裡,清新者狀態是指覺察個人的靈性本質、實現靈性自由,擺脫過往經驗的束縛且能過著有理性、有道德的生活。

另外相同的是,山達基和其他一些宗教都會大量使用宗教治療的術語來看待宗教追尋;也就是說,回應人類問題的過程就是實現人類遺落、隱藏的靈性力量或生命面向的過程。這個問題和過程在佛教就是從無知到開悟的過程,而在基督教是從有罪到獲救的過程,在山達基則是從「待清新者」到「清新者」與朝向更高階的過程。這裡,清新者狀態是指覺察個人的靈性本質、實現靈性自由,擺脫過往經驗的束縛且能過著有理性、有道德的生活。這是山達基宗教追尋的本質,也是宗教努力的目標。但是,這個追尋不會因為成為清新者狀態而告終,而是繼續向更高階的靈性覺察,並且有能力站上更高等級,或成為「運作中的希坦」。完成這些更高等級的人能夠控制自我與環境,或如山達基教義所言,能「主導生活、思想、物質、能量、空間、時間」。

這些和前述的信仰結合就是山達基的宗教實踐與道路。山達基常用「技術」或運用原理的途徑來描述這個面向。在山達基,宗教實踐的重點是聽析,對山達基人來說聽析就是聖事。個人用這套程序能覺察隱藏的精神阻礙,這些阻礙讓個人無法覺察自身是希坦的這個至關重要的靈性本質,從而也無法正常運作這個本質。這些讓生活無法正常運作或體現的阻礙稱為「印痕」。而用來聽析的「電儀表(E-Meter)」則是宗教工具,可以幫助教區居民或山達基信徒在成為清新者的過程中,認識、排除那些負面的阻礙。(參閱L. 羅恩 賀伯特《志願牧師手冊》,洛杉磯,1976年)聽析程序包含一位稱為聽析員的山達基教會牧師或受訓牧師的宗教專家和一位接受聽析的待清新者,雙方共同執行。聽析程序依照設定好的步驟和問題來執行,這樣的設計能讓待清新者覺察真實的自我,並產生能力、讓生活更有效率。山達基人相信,這樣的訓練能使人從「精神盲目的狀態進展到靈性生活的至喜境界」。

而這樣的實踐也類似其他傳統的靈性訓練,同樣都在試圖喚醒個人內在的靈性本質。山達基的電儀表技術對我們這個世紀來說很獨特,背後的概念卻不然。某些佛教傳統中的曼陀羅與其作用相當,或類似其他東方傳統裡借用外力的冥想。

除此之外,L. 羅恩 賀伯特完成現實本質的智慧與用來恢復人類本性的實用技術正是山達基人的信仰。山達基的社群一致視賀伯特的文字作品如權威,相當於其他傳統的經書:如印度教的吠陀經、佛教的佛經等等。不過山達基人表明,賀伯特的智慧不僅和信仰有關,他們實踐賀伯特構思的宗教之道,用體驗來確認自己的信仰。這和佛教重視個人體驗的古老智慧也有共鳴。

山達基人的實踐會超越這種宗教的主要技術與道路,因為信徒一旦邁向清新者狀態與更高層次,他的一切行動就更自由、更有活力,也更有意義。山達基人邁向彼端時,會研讀他們的經典、試探他們的信仰和外在社會交流、發展內在生活、結婚,而且他們會用一切行動和作為來實現他們堅信的理想。我們可以看到,山達基的經典中有許多的「行為規範」以及符合山達基人生活的其他道德準則。

宗教不單是信仰、儀式、實踐的總和,也是人藉由這樣的信仰、儀式、實踐的方式而凝聚成的共同體。這方面的宗教生活在山達基也看得到。我們發現世界各地的山達基人以宗教團體的方式定期舉行聚會。聚會裡有講道、閱讀山達基的經典、聆聽L. 羅恩 賀伯特錄製的演講等等,這些作為都是要讓信仰更加堅定,也是要讓這樣的信仰知識傳播出去。社群的成員就是那些在山達基中找到解決生命根本問題的答案和技術的人(參閱艾琳.巴克《新興宗教運動入門》〔New Religious Movements,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倫敦,1989年)。

對照山達基和現代科學定義的宗教元素來看,山達基明顯是門宗教。

結語:對照山達基和現代科學定義的宗教元素來看,山達基明顯是門宗教。山達基對於不可見的靈界有自己獨特的信仰與詮釋,也有自己獨特的宗教實踐和儀式生活,山達基有自己權威的典籍,也有社群共同參與的活動。

五、 山達基是崇拜團體嗎?
下載白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