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A.賽福斯夫

學歷:經濟學博士(Ph.D. in Economics,1973年)。理學院,國際勞工運動機構,就業統計類型經濟學家,1970年–1973年(Economist on Typology of Employment Statistics,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Labour Movement, Academy of Sciences 1970–1973)。國際勞工運動機構研究所。1959年–1965年,莫斯科航空經濟學院大學學生(Undergraduate Student, Moscow Aviation Institute of Economics)。

專業經驗:1965年–1969年,國立普列漢諾夫經濟學院,哲學系,初級研究員(Junior Fellow,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Institute of National Economy Plenkhanov)。1973年–1976年,蘇聯科學研究院,國際勞工運動學院,研究員(Fellow,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Labour Movement,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1976年至今,俄國科學研究院,美國與加拿大學院,資深研究員(Senior Fellow, Institute of the USA and Canada,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專長領域:政治社會學,著重於跨種族和告解的互動、政治領導類型、歷史與文化理論。

研究專案:1990年至今,科學研究院,美國與加拿大學院(Institute of USA and Canada, Academy of Sciences),種族告解認知議題(The Problems of Ethnic-Confessional Identity)。1985年–1990年,美國與加拿大學院,政治領導模型。1980年–1985年,美國與加拿大學院,人道主義的歷史科學研究。1976年–1980年,美國與加拿大學院,社會演變的數學模型。1969年–1976年,國際勞工運動機構,就業統計數據比較分析。

外圍研究計畫:1991和1992年計畫,達吉斯坦「東方村落的描繪」(“The Portrait of the Oriental Village” Daghestan)。1989年長壽計畫,阿布哈茲(1989 Program on Longevity, Abkhazia)。

授課、演講:1991年至今,莫斯科,俄羅斯人道大學宗教社會學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of Sociology of Religion at Russian State Humanitarian University)。1992年至今,莫斯科猶太大學,猶太移民政治學教授(Professor of Politics of Jewish Diaspora at Moscow Jewish University)。

出版品/書籍:1988年,《美國和發展中國家的依存關係》(Typology of Interdependency of the U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1975年,《就業統計類型的議題》(The Problems of Employment Statistics Typology)。

最近的文章:「俄國政治文化和多黨系統的願景(Russian Political Culture and the Prospects of Multi-Party System)」,《美國:經濟學、政治、意識形態》(USA: Economics, Politics, Ideology),1993年第1號。「政治運動和黨派:源起和展望(Political Movements and Parties: Origins and Prospects)」,《美國:經濟學、政治、意識形態》(USA: Economics, Politics, Ideology),1993年第2號。「魅力領導者:政治上領導的問題(Charismatic Leadership: The Problems of Political Leadership)」,1993年。「達格斯坦訪談(Daghestan Interviews)」,共同作者E.羅斯科夫斯基(E. Rashkowski),《俄國與伊斯蘭教的世界》(Russia and the Moslem World),1993年第1號。「傳統宗教的效應形成多局面的科學基礎(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Discourse on the Formation of a Polycentric Image of the Fundamental Science)」,《理論與假設》(Orient in Theories and Hypothesis),1992年。「伊斯蘭教在達格斯坦(Islam in Daghestan)」,《俄國與伊斯蘭教的世界》(Russia and the Moslem World),1992年第6號。「波提利奇宗教哲學下的文化宿命(The Fates of Culture in the Religious Philosophy of Paul Tillich)」,《基督教》(The Christian),1991年第3–4號。

出席國際會議:「仇外情結、種族主義、反閃族主義(Xenophobia, Racism, Anti-Semitism)」,莫斯科,1993年。「猶太教與基督教的對話(Judaic-Christian Dialogue)」,德國艾森納赫(Eizenakh),1992年。「歐洲思考和歐洲想法(The European Thinking and the European Idea)」,丹麥奧爾堡(Aalborg),1991年。

公職:1990年–1993年,莫斯科靈性對談合作單位(Moscow Partnership on Spiritual Dialogue)主席;1995年,俄羅斯總統辦公室新宗教與宗教組織合作理事會(New Religions of the Board of Cooperation with Religious Organisations of the Office of the Russian President)委任主席。

下載白皮書